< img src="https://certify.alexametrics.com/atrk.gif?account=ZpdFw1Y1Mn20Io" style="display:none" height="1" width="1" alt="" /> 有了AI的钉钉,能改变长期亏损的囧境吗? - 赛博财经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区块链 > 有了AI的钉钉,能改变长期亏损的囧境吗?

有了AI的钉钉,能改变长期亏损的囧境吗?

Fr5zqJXuE1Tman92Uy8j4e1ppmiv

30年前有一篇文章叫《牛背上的中国软件业》,讲的是软件业从业者必须要时刻注意行业的动向,否则每次你以为赢了的时候,就会被「牛」从背上抛下来。

这篇文章放在今天的SaaS行业依旧应景。

一方面,AI被认为注定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剧烈变革,有望打开规模化盈利和定制化需求的死结。

另一方面,随着越来越多的大模型企业陆续推出行业、垂类大模型,帮助企业提质增效,「AI会不会吃掉软件」也成为了另一派从业者的焦虑。

一个共识是,中国SaaS行业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生产效率不够高,或者产品质量不够好。激烈的竞争,畸形的生态,都并非是大模型所能解决的。

在一片混沌之中,钉钉成了破局者。

“开放已经成了钉钉的一种信仰,钉钉的全面智能化离不开生态伙伴的参与。大模型时代,中国SaaS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启。”

这是钉钉CEO叶军在8月22日的钉钉生态大会上放出的豪言,而其中透露出的「AI+生态」的路线,真的是行业的良方吗?


01、大模型拯救SaaS,还是杀死SaaS?


生态大会的第一个惊喜,出现在钉钉创始人陈航登台的瞬间。

陈航对钉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,选择在七夕出席生态大会并担任开场嘉宾,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。但这次,他并没有选择成为钉钉的维护者,而是在一开场就以三个「买不到」,指出了钉钉的不足。

2021年从钉钉离职后,陈航再次投身创业,成立了一家名叫「两氢一氧」的企业,帮助中国的制造商转型成为品牌商。他的三个「买不到」,正是创业阶段需要跑的大量政府手续、组织内部的人事财务招聘等业务、产品和客户。

陈航表示,在每个环节上,自己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但遗憾的是,这些付费都没有在钉钉上发生。

对此,陈航给出了一组数据,2021年,中国有5200万中小企业,每天有1.38万家新企业。言下之意是,相比大B端,中小企业这片海域要广阔太多了。“互联网来自于草根,服务好草根,才是互联网的归处”,他说。

服务草根的互联网精神天然政治正确,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,国内的SaaS行业近年来正处于「穿越周期」的困难时刻,随着资本退潮,过去以低价甚至免费来博取用户数量的商业模式宣告结束,大量依赖资本供血的企业不得不面对生存的考验。

而面向小微企业开发业务,不仅应用场景窄,难以向上兼容,更是存在回款困难的问题。此时和SaaS行业谈理想,或许有些不合时宜。

某种程度上,陈航的建议反而道出了SaaS行业所面临的困境。所有企业都认为自己的痛点具有普遍性、有钱景,但地域、行业、规模等因素带来的差异,远比问题的提出者所想象的要大得多,哪怕是同行业、同类型的公司都很难套用。

这种客户定制化需求和标准化产品规模化盈利之间的矛盾,是SaaS行业最普遍的困境。也正是因此,SaaS玩家们才对AI予以众望。大模型衍生出的代码生成、代码解释等功能,有助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交付软件。

比如,陈航的企业就在引入Github Copilot后,代码生产效率提高了50%以上。

但微妙的一点是,无论是ChatGPT还是Github Copilot,它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SaaS企业,而代码生产效率提升50%以上,则是无数传统SaaS企业都难以企及的卓越成就。

换而言之,SaaS企业的一亩三分地很有可能在「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」的过程中被几个头部玩家顺便瓜分了。

AI带来的到底是暖春还是寒冬?

金山办公CEO章庆元曾表示,SaaS的未来必然会AI化,“与其焦虑,不如思考如何借助大模型来升级自己的产品。”

章庆元的话不无道理,但对占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,研发大模型带来的算力成本和技术门槛,是它们的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」。

大模型就像从视野之外滚来的巨石,中小企业能听见石头碾过地面发出的轰隆巨响,却看不见它的走向,更别提搭上便车。

那钉钉会是那个愿意拉他们一把的人吗?


02、为什么钉钉不敢谈钱?


钉钉CEO叶军没有单刀直入地介绍融合大模型后的钉钉发生了哪些改变,反而在开讲没多久,提到了一篇刷屏SaaS创投圈的文章:《中国不需要SaaS》。

文章里,作者表示这个8年过去依然做一家亏一家的行业不值得投资,声称“在中国,该干外包就干外包,该做定制就做定制,该私有部署就私有部署,该催款催款。不做SaaS是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尊重。”

这篇言辞激烈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从业人员的共鸣,也遭了许多人的反对。如何理解中国SaaS从业者这样复杂的情绪?

最好的观察角度,其实就是钉钉。

过去短短一个月时间里,钉钉发生了许多变化,其中最引起市场关注的,无疑是与阿里云拆分。

虽然过去钉钉被视作阿里云的附带服务,在「云钉一体」的战略上需要配合公司的大方向,但钉钉也并非没有收获。从协同工具转型集成、开发平台,大量政企大客户,还有最重要的营收托底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
而如今,独立之后的钉钉既要开始承担盈利的压力,也要对外讲述更多的故事以提升估值表现。无论生态伙伴之前讲述了多少靠钉钉赚钱的故事,摆在所有观察者面前的事实是,钉钉依旧亏损

根据《财经》的报道,2022年11月,钉钉音视频技术资源单月成本约为2.5亿元。其中超过70%是网络带宽成本,超过20%为服务器和存储成本。过去三年,钉钉每年网络带宽成本为15亿-20亿元,极端情况下超过20亿元。

导向业绩,就算最近两年阿里未披露钉钉的亏损情况,但2020财年第四季度其利润损失高达30.63亿元,相较2019年同期的19.32亿元增长了近百分之六十。

实际上,为了盈利与商业化,钉钉并非不努力。

2021年3月正式开始商业化探索后,钉钉一共往三个方向抛出了探测器:

一是软件订阅,包含三款付费软件(专业版9800元/年、专属版10万元起/年、专有版100万元起/年);

二是平台应用抽成,钉钉开放平台为软件伙伴分销产品,收取最高15%的佣金;

三是硬件接口抽成,合作伙伴基于钉钉开放SDK接口开发硬件,钉钉收取10%的佣金。

叶军也给出了一组数据印证模式的成功。

截至2023年3月底,钉钉软件付费企业数达10万家,其中,小微企业占比58%,中型企业占比30%,大型企业占比12%,并且付费客户还在稳步增长。钉钉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远超半人马公司1亿美元评估标准,仅软件订阅式GAAP收入也已经明显超过这个数字。

这个数据似乎说明,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,钉钉将会成长出一条漂亮的营收曲线。就像被许多软件创业者视作标准答案的Saleforce一样。

但问题是,国内的商业生态完全不同。订阅是国外软件公司普遍采用的收费模式,它简单易懂,现金流好。但在国内,这种服务被视为「平台税」,中小企业的利润本就不厚,不愿意再被刮油水,哪怕能帮助企业提质增效。

叶军也曾坦言,在钉钉上购买专业、专有、专属版软件的企业实际占比不足1%。

因此,哪怕融合了大模型,钉钉仍不赚钱

生态大会上,叶军公布了大模型调用服务的定价,在钉钉专业版年费9800元基础上,增加10000元即可获得20万次大模型调用额度;在专属钉钉年费基础上,增加20000元即可获得45万次大模型调用额度。

按照「调用一次大模型的成本要5分钱」来计算,这些套餐几乎没有给钉钉留下利润的空间。

这是中国SaaS行业的另一个古怪的困境。

就像一座钟摆,一端是优质,一端是高价。摆向优质,就一定会远离高价。而靠近高价,则意味着不够优质。SaaS企业和客户之间,SaaS企业和SaaS企业之间,都是如此。

哪怕是每赚10块钱就分给合作伙伴9块,拥有17条产品线,在55个场景接入大模型,可以说不论规模还是技术都站在第一梯队的钉钉,都不敢谈「钱」这个商业世界里最普通的字。

声明:本文为转发软文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提示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。

来源:转载。https://www.8btc.com/article/6830836
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

cache
Processed in 0.007427 Second.